1970年6月下旬,美国海军\"隆头鱼号\"核潜艇(舷号SSN-639)悄然潜入西太平洋堪察加半岛附近海域。这艘排水量超过4000吨的\"鲟鱼级\"攻击型核潜艇,正奉命对苏联海军位于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的导弹基地实施秘密侦察。由于该海域商船往来频繁贝格富,加上苏联反潜网存在盲区,这片水域成为美国潜艇理想的侦察阵地。在经验丰富的艇长指挥下,\"隆头鱼号\"凭借先进的静音技术成功规避了苏联的反潜声呐阵列,最终潜伏在预定海域。潜艇上的官兵们屏息凝神,通过潜望镜和水声监听设备密切监视着苏联海军的一举一动,随时准备将重要情报传回太平洋舰队司令部。
1970年6月23日,经过数日的海底潜伏,\"隆头鱼号\"上的官兵们已疲惫不堪。为最大限度降低噪音,艇长下达了严格的静默命令:除必要值班人员外,所有艇员被限制在狭小的舱室内活动。负责深度控制的值班员处境最为艰难,连如厕都只能在特制的咖啡罐内解决。就在这天傍晚,声呐室突然捕捉到一组特殊的螺旋桨声纹。经过分析,艇长确认这是一艘苏联\"回声-2\"型巡航导弹潜艇。这种排水量达6000吨的庞然大物装备有8具P-6巡航导弹发射装置,其配备的雷达导引头可使导弹以2马赫速度精准打击海上目标贝格富,是美国海军最为忌惮的苏联水下杀手。
发现目标的消息让全艇官兵兴奋不已。这艘\"回声-2\"显然正在执行战备巡逻任务,如果能全程跟踪其行动,不仅能获取宝贵情报,还可能亲眼目睹苏联导弹发射的绝密过程。艇长立即下令展开跟踪,两艘核潜艇在漆黑的海底展开了一场无声的追逐。然而苏联潜艇对此浑然不觉,按照标准程序开始了复杂的反跟踪机动。美国水兵们戏称这套动作为\"疯狂舞蹈\"——包括大幅度的\"8\"字绕行、急转弯以及剧烈的深度变化。这种冷战时期特有的反跟踪战术确实奏效了,在一次剧烈的机动后贝格富,\"隆头鱼号\"的声呐屏幕上失去了目标踪迹。
展开剩余50%此时\"隆头鱼号\"的指挥链却出现了致命漏洞。连续执勤24小时的艇长将指挥权交给了缺乏经验的副艇长,声呐室也由新手操作员值守。面对苏联潜艇复杂的机动动作,值班人员机械地维持原定航向。当声呐显示两艇距离不断缩短时,手足无措的副艇长才慌忙叫醒熟睡中的艇长。当穿着睡衣的艇长冲进指挥舱时,仪表显示两艇的相对位置已出现异常数据——由于当时声呐技术限制,深度测量极不精确,苏联潜艇的信号时隐时现,有时甚至显示两艇重叠。
就在指挥团队争论应对方案时,一声震耳欲聋的金属撞击声突然响彻全艇。伴随着令人牙酸的金属撕裂声和螺旋桨的刮擦声,\"隆头鱼号\"剧烈摇晃起来。惊慌的声呐兵扯下耳机,艇员们拼命抓住身边的固定物。撞击平息后,全艇立即进入损管状态,所幸仅出现轻微渗水。艇长当机立断下令紧急下潜撤离。在下潜过程中,声呐捕捉到苏联潜艇关闭水密门的声音,其螺旋桨声纹显示至少一片桨叶脱落,随后便陷入诡异的寂静——没有常规的上浮排气声。
脱离危险区域后,\"隆头鱼号\"浮出水面检查损伤。指挥塔严重变形,通讯天线完全损毁。在临时修复通讯设备后,潜艇立即向珍珠港报告了事故详情。返航途中,艇长召集全体人员下达封口令,要求统一宣称是撞上冰山所致。当\"隆头鱼号\"与接应的驱逐舰会合时,为躲避苏联卫星侦察,美军用防水布严密遮盖了受损部位。返港后所有艇员被集中隔离24小时,并签署了保密协议。
事后分析报告令美国海军高层震惊:根据撞击角度和苏联潜艇的异常反应,专家判断这艘\"回声-2\"很可能在事故中严重受损。直到2006年,美国海军代表团访俄时才获知真相:那艘苏联潜艇在撞击后曾失控下坠贝格富,但最终通过紧急上浮措施侥幸返港。这次事故促使美国海军修订了跟踪规程,明确规定在苏联潜艇实施机动时必须保持安全距离。这场惊心动魄的水下碰撞,成为冷战时期美苏海底较量的一个危险缩影。
发布于:天津市点搭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