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历史领域的创作者,每天最令我感到欣慰的时刻,就是看到读者朋友们在评论区留下的每一条互动留言。你们的关注和讨论不仅是我持续创作的动力源泉聚财略,更让我深感责任重大。为此,我将继续以专业严谨的态度,为各位读者呈现更多精彩详实的历史研究和战史分析。
1941年12月初,东线战场迎来了一个关键的转折点。经过长达六个月的血腥鏖战,曾经以雷霆之势击溃数百万红军、在数千公里战线上所向披靡的德国陆军,此刻就像一位连续参加多场重量级拳击赛的选手,已经精疲力竭。在苏德战场的主要作战区域,德军攻势不得不陷入停滞。从战略角度来看,这种态势对德军而言未必全然不利。随着严冬的临近,能够躲进预先构筑的冬季防御工事或当地农舍休整,总比在冰天雪地中冻死冻伤要好得多。当时,德国第6装甲师的前锋部队已经逼近莫斯科近郊,据该师指挥官劳斯少将的战时日志记载,1941年12月1日至3日期间,日间气温维持在零下6至9摄氏度之间。虽然夜间温度会骤降至更低水平,但这样的低温尚不足以对德军造成致命威胁。此时德军虽然已无力发动大规模攻势,但仍保持着可观的防御力量。具体兵力部署如下:
展开剩余64%在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之初,东线德军(不包括芬兰战区)共集结了148个陆军和党卫军师,其中120个师部署在一线作战,其余28个师作为战略预备队。到1941年底,除第713步兵师于9月调往希腊战区外聚财略,所有预备队均已投入战斗。此外,德军统帅部还从其他战区抽调了5个步兵师增援东线,其中包括12月才抵达前线的第215步兵师,该师被编入北方集团军群第16集团军担任预备队。
在这152个师级单位中,有5个步兵师、1个轻步兵师和1个骑兵师因伤亡惨重被迫撤回后方休整。因此,截至1941年12月31日,东线德军实际作战部队为145个师。不过根据德国陆军总司令部的评估,这些部队的实际战斗力仅相当于110个满编师。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在整体战力下降的情况下,德军仍保留着部分建制完整的精锐部队。例如德国第12步兵师在1941年12月10日的兵力统计显示,该师仍保持着15106人的满编状态。
在北极方向的芬兰战区,德国\"挪威\"集团军最初投入了4个师参与对苏作战。此外,该集团军下辖的第33军级司令部和第70军的5个师,以及\"挪威\"山地军的部分部队则留守挪威等地,并未参与东线作战(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虽然第3卷\"东线\"系列中曾将第33军级司令部列入作战序列,但实际上该部并未参与对苏作战)。在这些留守部队中,第163步兵师于1941年7月转隶芬兰军队指挥,使得德军在北极方向的对苏作战部队增至5个师。1942年1月25日,\"挪威\"集团军正式更名为\"拉普兰\"集团军,而第163步兵师也在1942年2月被正式纳入该集团军战斗序列。
综合以上数据可以得出,截至1941年底聚财略,苏德战场上的德军总兵力达到150个师(不包括空军伞兵部队和高射炮师)。这些部队包括19个装甲师、10个摩托化师、3个轻步兵师、4个山地师、9个警卫师以及5个党卫军师(其中包括3个摩托化师,但不含\"希特勒\"师)。这些数字背后,反映的是德军在东线战场上面临的严峻形势和日益吃紧的兵力状况。
发布于:天津市点搭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